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 > 熱點資訊 > 行業新聞 > 詳細信息
航企用戶個性化體驗的正確打開方式:需求、數據、技術和系統
作者:admin 來源:環球旅訊 發布時間:2017-10-19
在2017中國航空營銷峰會的圓桌論壇環節,春秋航空首席信息官兼市場管理部總經理鄭連剛、長龍航空信息技術部總經理鄭順文、OpenJaw Technologies中國運營副總裁趙立巖、Sabre 航空解決方案中國區總經理兼資深總監吳曉陽,圍繞“航空公司如何構建以用戶個性化體驗為中心的IT系統和流程”為話題展開探討。本環節由東航信息部PSS總經理李志軍擔任主持人。


關于航企個性化用戶體驗與IT系統的話題,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國際航空電訊集團(SITA)在早前發布的兩份數據。


SITA 關于2017航空運輸業IT趨勢調查顯示,航司在IT方面的支出有持續增加的趨勢,并預測2017年航司IT支出將達到243億美元(2016年為219億美元)。


而在SITA關于旅客IT趨勢調查中顯示,航空出行中大多數旅客糾結的問題已不再是是否應使用技術,而是應使用何種技術,他們希望盡可能簡化每一個旅行步驟。


其實行業對于IT系統的關注,不僅體現在數據、調查中。李志軍在圓桌論壇開始前介紹稱,在此次航空營銷峰會的日程環節中,出現了IT這個詞,這也正說明了航空業對于航企在IT方面的應用,越來越重視了。

“此次峰會的主題是打破壁壘,這其實有很多方面,今天我們要談話題也與此相關。”李志軍表示,目前中國的航空公司,要么沒有個性化體驗,要么是傳統的基于群體的個性化體驗。例如把用戶簡單地劃分為常旅客和普通旅客群體,遠遠沒有做到基于個體的個性化服務,這也是航企需要打破的壁壘。


用戶個性化體驗 到底如何定義?


在談及IT、技術、革新、轉型等策略與用戶個性化體驗的關系前,其實我們更應該想想,用戶個性化體驗究竟是什么。


“其實是產品、服務的個性化、差異化,最終都是圍繞著用戶需求來展開。”鄭連剛表示,過去十幾年,春秋航空都在做這樣一個事情:將個性化、差異化的服務,打包成符合用戶需求的非標組合產品,作為一種營銷突破口來打動用戶。相應的,春秋航空在IT、系統層面也做了許多個性化流程設計和架構來作為支撐。


對于以用戶為中心的觀點,趙立巖也表示贊同。他表示,航企要想真正做好個性化的體驗,應該先看用戶,再看產品,以真正的用戶需求來推動產品的打磨。


“盯著座位不放的觀念,是該改改了。”趙立巖補充稱,用戶在出行前的預訂中偏向價格敏感,而在出行中則會偏向于注重旅行體驗,所以航企應該將視野放大至用戶的整個出行過程,尋找和挖掘更多的個性化化營銷接觸點。


站在航企的視角,鄭順文帶來了較為不同的觀點。“個性化跟場景化是分不開的,航企要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,然后揚長避短。”鄭順文認為,航企的優勢在于用戶的乘機過程,涉及到包括像整個訂票、值機、安檢、登機等等過程,在這些方面,航企應該做到更為個性化服務的內容。而乘機前后的住宿、游玩等等場景,航企并沒有任何的優勢所在,所以不應本末倒置。


“航企要做到用戶個性化體驗,首先得弄清楚你的用戶到底是誰。”吳曉陽認為,國內航企對于用戶數據的把控顯得有點“先天不足”,因為流量渠道通常掌握在第三方手中。不過航企通過“提直降代”,通過更多數據層面的異業合作,在逐漸彌補這種“先天不足”。


另一方面,吳曉陽表示,航企應該清楚的認識到,什么該做,什么不該做,不要把自己當作京東、淘寶或者OTA,也不要過度“神話”個性化的策略。其實航企的最終目標是銷售庫存,實現這個目的有多種方法,個性化用戶體驗只是其中之一。所以一定要去偽存真,通過不同方式來實現目標,這才是航企發展本質所在。


談數據 該如何多多益善?


李志軍介紹稱,數據是航企實現個性化用戶體驗的基礎,而數據也可以分為用戶和產品兩個層面。有了這兩方面的數據后,剩下的就可以讓靈活的IT系統來完成。因此,數據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

趙立巖將數據分為了三類。第一類是航企的交易數據、網站用戶數據等,雖然已經可以把控和使用,但仍未真正做到個性化精準營銷的層面。第二類指的是航企的內部數據,但由于部門、系統眾多,航企大多還沒真正將這些“信息孤島”般的內部數據串聯貫通,自然也談不上如何投入使用了。


第三類則是行業性數據(外部數據),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例如社交媒體的數據,這其中有更多用戶關于個人喜好、情感等方面的信息,都是可以非常好地服務于航企個性化用戶體驗的。


“春秋航空借助直銷體系以及廣泛的異業合作,確實具備較強的數據獲取能力,但確實不敢說這是一種優勢。”鄭連剛介紹稱,春秋航空在用戶的行為數據、感知數據、偏好數據,以及自身產品數據、產品的變化數據等等方面,進行了大量的數據采集。


數據越多,想做的事也就越多,遇到的挑戰自然也會更大,例如春秋航空一直向數據型和零售型航企轉型。這就要求春秋航空能更加精準地感知用戶,知曉購買機票的用戶群和潛在用戶群的消費能力,特別是個人的消費能力。


具體來看,例如一個用戶去年買了去三亞的機票,今年春秋航空可能會推薦他去沙漠;如果曾經選擇國內度假的話,春秋航空通過個性化營銷,會推薦他去海外玩一玩。鄭連剛表示,這種不斷的個性化用戶體驗的嘗試,還是得基于對用戶的感知來開展,而且這種感知是盡可能通過數據載體來進行量化的。


聊IT系統 社區模式PSS是不是個好東西?


關于PSS,李志軍介紹稱,其指的是目前航企的旅客服務系統,包括訂座系統、離港系統等等。目前國內航企中除春秋航空外,基本用的都是多家航空公司共用一套系統的社區模式PSS。


這樣的PSS肯定會優先滿足各家航企共同的標準化通用功能。但目前的行業發展趨勢要求航企提供更為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。那么社區模式PSS,是不是對于航企打造個性化用戶體驗帶來了阻礙?


鄭順文坦言,作為加入社區模式PSS的航企,長龍航空在打造個性化用戶體驗的過程中,確實遇到了不少瓶頸。


具體來看,社區模式PSS更多還是提供標準化的產品,長龍航空在考慮自身優勢產品供應如何在PSS上實現時,就會遇到很多功能上的限制。


另外是數據方面,在社區模式PSS中,航企獲取到的僅僅是一個訂單,很多用戶前端數據則無法獲取。比如用戶查詢渠道,提前多長時間查詢,查詢多少次,如何形成訂單,如何完成預訂,預訂前后有沒有購買其他產品等等,這些數據都難以獲取。這也說明,社區模式PSS對于航企提供個性化用戶體驗所帶來的支持,是非常少的。


鄭順文認為,數據收集方面,長龍航空目前仍處于初期階段。目前應著重考慮的是如何建立數據庫,通過廣泛的數據異業合作來收集數據,至于數據該如何使用,則是未來一段時間后才需要考慮的事情。


來自Sabre的吳曉陽,站在社區模式PSS供應商的角度,帶來了些許不同的觀點。值得一提的是,Sabre實際上也是最早的PSS的發明者。


“社區模式PSS現在是國際上的一個潮流。”吳曉陽表示,越來越多的航企選擇了社區模式,而不自建或者自己維護PSS,這主要是考慮到成本的因素。社區模式有著特有的優勢所在,航企應該對此加以利用,也要增加一些自主研發的個性化元素。


尤其是在面對用戶的層面,需要有社區模式PSS與航企自主研發應用的一些組合,去打造一個比較靈活的個性化營銷平臺。同時,這些PSS也要做相應的提升來支持航企差異且靈活的營銷模式。因為有些基礎性的功能不能完全依靠航司開發的前端應用來解決,PSS必須要在后臺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。


例如Sabre采用的模式是把PSS模塊化,以此為航企提供一些靈活的組合。在這基礎上,Sabre會建立一個數據交換平臺,通過這個平臺,航企可以把不同的數據面對不同的應用進行動態的打包,再通過一些邏輯判斷,為航企實現個性化用戶體驗提供助力。


“我 同意社區模式PSS成為國際潮流的觀點。”對此趙立巖也表示,PSS并沒有真正地限制航企的發展,航企其實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再去解決PSS層面的問題。航企應該以PSS為底層技術基礎,利用供應商提供的基礎產品,實現更多個性化產品的二次開發,再精準調整價格以及推向目標用戶群。


那么關于PSS “TO BE OR NOT TO BE”?


鄭連剛表示,無論是前端還是后臺,春秋航空自建的PSS系統和電商平臺,都能滿足其規模發展的需要,在差異化和個性化方面尤為突出。


另外鄭連剛還介紹稱,從成本測算來看,春秋航空自建平臺下,無論是研發、運營費用以及周邊衍生的費用,春秋航空平均的用戶服務成本還是遠遠低于PSS供應商的報價。所以春秋航空也一直堅持自建系統的策略。


而從中小新興航企的角度出發,鄭順文認為,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肯定就是接入現有的PSS。因為這其中包括系統穩定性和功能實現以及渠道的傳遞等等方面,能為航企發展初期節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促使航企更好地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。


其實關于未來PSS的發展,李志軍分享了兩種觀點。一種是PSS會在新的技術標準出來后逐漸被替代掉;另外航企與PSS逐漸融合,然后根據互聯網時代的特點進行升級改造,成為新一代的PSS。


那么,你怎么看?